问题

郭玲提问 1个回答 浏览:18次 2022-07-11 08:34
浅谈语古文教学的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慢功夫,就像燕子筑巢一样,需要一点一滴地垒起来。汉字学习靠的也是日积月累,要懂得“贪多嚼不烂”的道理,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字词的积累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坚持每天学一点儿,每天懂一点儿,每天积累一点儿。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将来厚积薄发。字词教学一定要以一带三,不能就一个字论一个字,就一个词论一个词。例如长春版教材《犀粪蜣》一课的教学,文中有“晨曦”一词,“曦”字很难写,历来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一个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个字拆开,让学生先学习“羲”,知道“羲”指东方或东南方。“日”与“羲”联合起来表示“东方或东南方的日光”,或表示“春季或春夏季的日光”。“曦”的本义:东南方的日光,或春夏季的日光,并鼓励学生查找“伏羲氏”的资料。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认识了两个汉字,同时又了解了“伏羲氏”的故事,既学习了汉字,又渗透了中国文化。另外,文中还有“撬棍”一词,“撬”非常容易写错,教师可以将“撬”和“橇”进行对比教学,先让学生认识“毳[cuì]”字,知道“毳”的意思是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让学生总结出这两个字虽然字形相似,有共同的部件,但是由于部首不同,词义大相径庭,词性也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如此教学,相信学生不会再误写这两个字了。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散学生思维,可以以词语其中的某个语素为词头或词尾,让学生再找几个类似的词,补充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用“撬”和“橇”进行组词,也可以再找几个带有“毳”字的汉字。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勇于提问题,比如,在教学长春版教材七年上《〈论语〉八则》一课时,了解孔子是教学的重点,孔子的名字也是学生识字的媒介。学生都知道孔子字“仲尼”,但是学生未必知道孔子为什么字“仲尼”,于是教师提问:“孔子为什么叫仲尼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于是对这两个字展开了讨论,有学生说:“孔子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字里有“仲”,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古代兄弟如何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因一“仲”字,而又学习了“伯”、“叔”、“季”三个字,这样交给学生扩展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思维发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增添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们接着主动研究“尼”字,为什么孔子字中有“尼”字呢?经过查字典,学生知道“尼”指的是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通称“尼姑”,而孔子的名字似乎与此没有任何瓜葛,学生继续探讨,原来传说孔子的出生和“尼丘山”有关,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尼丘山”也因孔子改为“丘山”,如此教汉字,可谓一举多得,趣味无穷。

1 条回答

    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