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长葛市第二高级中学 尹长法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一个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会有各种疑问和想法,这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寻求解决。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巧设疑问启发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思维碰撞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思辨性;课堂教学
引言:阅读能力是一个民族学习力的重要体现,阅读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整理再创造的过程,这其中的再创造就是思维的思辨性,并非简单了解书中的内容和写法等简单信息,如果这样,那只能叫做“死读书、读死书”,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与初中相比,多了一些理性思维,对于阅读,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哲学家黎鸣先生曾说:“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即便如此,我们的教育仍然重在接受,而少质疑,课堂教学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上,思辨性阅读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毫无实际意义,更别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分析,提升理性思维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地位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分析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思辨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合理设置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敢疑是基础,会疑是关键。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却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不能挖掘出作品的人文意义,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提问的角度不对,为此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首先从小说的题目质疑。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往往涵盖了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从题目质疑可以很快的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小说写的是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那为什么文章不以“祥林嫂”为题,而是以“祝福”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习俗为题呢?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更要对文章的背景和文中营造氛围有很强的感受力。其一用“祥林嫂”做题目反映的是一个女人的悲剧,用“祝福”做题目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其二,鲁镇人十分看重祝福这个节日,然而在这个这样喜庆的节日里,当每家每户都沉浸在欢乐祥和氛围中时,祥林嫂却悲惨的死去,这样使祥林嫂的死与节日的欢庆气氛形成对比,充满强烈的讽刺意味,揭示了整个封建礼教的强大与冷漠。题目往往是文章最“要紧”的地方,暗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价值理念,是读者深入作者内心的一条捷径,所以小说的题目要特别引起注意。
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生活的矛盾处质疑。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的主观认知写出来的,它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社会状况。所以,不同时代的人理解同一部作品可能会出现不同见解和认识,当小说与学生现有的生活和认知状态产生矛盾时,就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例如,有的老师在执教沈从文的《边城》时,学生们在沉醉于湘西的美景与爷孙俩相依为命的亲情时,一个女孩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善良的人们最后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我们常教育孩子要做好事,告诉孩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这篇课文里没有一个坏人,所有的“善”,在命运的玩弄下,阴差阳错的造成了悲剧的收尾,我们可以借此告诉学生美和悲剧从来不是对立的,“美丽的毁灭”更加让人惋惜,这样的质疑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开阔了学生关于“是非善恶”的片面性理解的视野。
第三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质疑。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一定是有作者独特和深刻的用意。它可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散落于文章各处,确实看不出什么深意,但是将他们挑出来看成一个系统,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闲笔就有了深刻的意义和文学价值。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中,四婶的形象一直都是鲁镇中唯一一个心肠相对好一点的人。笔者在执教时就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四婶,并提示学生从四婶的话语中分析。有的学生就发现,在卫老婆子来拜年跟四婶说祥林嫂被迫再嫁的故事时,四婶连着问了两句“后来怎么样呢?”“后来呢?”,四婶连问两次“后来”,似乎表现出的是对祥林嫂的关心,但是当卫老婆子说完祥林嫂交了好运之后,四婶就再也不提起祥林嫂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四婶其实并不是真心的关心祥林嫂,而是与鲁镇的其他人一样,“以咀嚼玩赏其他人的痛苦为乐”。所以,当她听到祥林嫂交了好运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揭示了四婶内心的丑陋与阴暗。
第四从小说看似多余的语句处质疑。小说中有些话看上去很多余,有没有都无所谓。其实不然,“看似多余,实有深意”。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在遇到祥林嫂之后总觉得不安,决计要走。在这一段中,有句话“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笔者就在此对学生设疑,问学生这段话对情节、对主题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多余的?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担心当时是否物价上涨,有的学生认为是借“我”想吃鱼翅来反映那个时代有钱人的精神面貌。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关于“钱”的描写。最后学生发现祥林嫂每个月的工资才五百文,她在鲁四老爷家辛辛苦苦做工两个月的钱才能买到一盘福兴楼里“价廉物美”的鱼翅,而她却花了十二鹰洋去“捐门槛”,这相当于她不吃不喝攒下的两年的工资。鲁四老爷虚伪冷酷的嘴脸,以及对下层劳动者的剥削一览无遗。
如果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没有太大价值,教师在课堂上要示范性的提出一些质疑的“点”,让学生思考探究,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日积月累中,就会学会这些质疑方法,提高自己的思辨质疑的能力。
2.以事实逻辑为保障,领会小说逻辑推理的严谨
理清小说的文脉,弄懂文章逻辑推理的过程,这只能算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基础。还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认识,更清楚的领会逻辑推理过程的严谨。只有通过对小说内部的事实逻辑与情理逻辑的分析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白小说为什么选择“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们与林冲同悲共喜,产生了情感共鸣,但是我们要想深入的了解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他做出客观合理的评判,需要去文中寻找事实依据与情理逻辑。
在文中,事实就是关于林冲的名片,如林冲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社会关系、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等,还有他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的官职等都属于事实知识,也就是林冲的名片,这是分析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时必须参考的凭借。
我们再看情理逻辑,可以从林冲的心理变化、情节铺垫、环境设置来看。首先从林冲心理的变化过程来看,林冲一开始是渴望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所以在妻子被欺辱、官位被剥夺、自己被刺配沧州时还是一直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甚至在李小二夫妇问及他为何在此地时,他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从对高俅的称呼以及对自己罪囚的定义来看,林冲还是认为是自己的错,选择接受和委曲求全;之后察觉到危机买刀反抗,在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自心下慢了;在管营让他接管草料场时,虽心生疑惑但还是接下了这个“好差使”准备安心度日;最后在山神庙得知真相后,激愤不已,幻想破灭,才奋起杀敌,手刃仇人,实现了自己思想性格的飞跃。林冲心理变化的过程正符合了他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作者这样安排符合林冲的性格发展逻辑。其次情节的安排有前后铺垫。林冲沧州遇旧知,遇到一个没多大关系的人物李小二,这看似一个闲笔,实则闲笔不闲,草料场失火是高俅派陆虞候、富安与差拨来谋害林冲,这件事必须让林冲知道,才能让林冲动了杀机,所以李小二夫妇“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为后文杀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前因。最后来看环境的设置,文中林冲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权贵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为他设下各种陷阱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天气状况的变化也就是文中对雪的几次描写,这为情节的推进提供了助力。第一次写雪是林冲初到草料场“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第二次写林冲出门沽酒“那雪正下得紧”;第三次写林冲沽酒回来的路上“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第四次写雪林冲回到住处“那两间草厅己被雪压倒了”,雪在情节中的作用就是让林冲离开草料场,前往山神庙。大雪的妙处就在于,林冲如果不来到山神庙,就不可能亲耳听到陆虞候、管营、差拨等人诉说高俅派他几人杀害自己的来龙去脉,大雪还将情节推向高潮,为冲溃林冲心理最后一道防线,使他的情绪达到饱和度,愤起杀人报仇起到了一个环境逻辑的作用。
所以在引导学生解读小说的过程中,注意既要符合事实逻辑又要符合情理逻辑,这样才能把握文章人物性格变化、情节发展、环境烘托的作用,脉络准确解读小说。
3.读写结合,强化评论水平
阅读是对语言与文字的理解与感知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写作是对语言与文字的运用与表达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出。通过读写结合很好的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联结起来。读写结合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学习原则,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有重点的将小说教学的内容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写作训练。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巩固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借助于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开展读写结合时,有以下几种做法:
仿作。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效仿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效仿文章的体裁来写作,可以效仿文章的记叙或议论的方式来写作,可以效仿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来写作。模仿课文记叙方法要求记叙要素完备,记叙顺序清楚,记叙事件虽小却能以小见大;模仿课文议论方法要求以正面立论为主,结合论点逐段分层加以论述,思路清晰,辩证的看待问题;模仿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要求能抓住人物特点从各个方面来加以描述。例如:在学完《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文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可谓十分精彩,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她的言行举止和肖像,以及侧面通过黛玉的心理描写,将王熙凤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来。所以在学完课文之后,不妨让学生就仿照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篇人物描写的作文。
改写。改写包括扩写和缩写,这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方法,还是高考范围内的两种题型,改写不仅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完鲁迅的《祝福》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祥林嫂自己为叙述视角,叙述她这一生的经历,将文章压缩成一篇 800—1000 字的作文,题目自拟,符合文章内容即可。学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后让学生扩写第二天老人醒来之后的事情。
评论。评论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方法,也是议论文训练的最有效方法。评论可以是对小说中某一人物形象的评论。例如: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可以半命题评述《__的林冲》,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并参考《水浒传》原文及相关评述资料,习作人物短评。也可以评论文章的思想意义,例如:在学完《祝福》之后,要求从《祝福》的主题谈起,结合中国近代的发展变革史以及鲁迅的思想主张,写一篇议论文。
以上的几种方法只是读写结合的简单列举,让学生在写作中强化对课文的理解,援引事理,说明论证,使思维发展更加全面、辩证。
结论: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思辨性阅读教学更是让他们把思考与读书学习相结合,在深度阅读当中提升理性思维,最终能够理性地评价自己、反省自己,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教师有效的策略能促进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使之更加深入而有意义。正如苏联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旦玲.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J].基础教育研究,2020(16):3-5.
[2]张开明.以读促写发展思维——浅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34):76-77.
[3]张军辉,高延丰.中职学生语文思辨能力提升策略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4):133-136.
(此文发表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21年16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