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看了张老师以《以歌舞演故事》为主题的这一课程内容。课程中,张老师通过“以什么样的歌舞”、“演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怎么演”三个模块进行讲解。
一、以什么样的歌舞
齐如山用“国剧原理,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凡有一点声者,就有歌唱的韵味;凡有—点动作,就有舞蹈的意义”张老师通过让我们欣赏昆曲《牡丹亭》再次感受歌舞的魅力。
张老师又讲解了什么是戏曲的“念”,随后欣赏了京剧《四郎探母》、《十字坡》,将“念”纳入固定的节奏规范之中,音调铿锵、强弱分明、句末押韵,大大强化了念白的音乐性,使“念”全脱离了仅常造言的声形态,而明显属于“歌”的范围了,同样“做”和“打”,处处体现着“舞”的意义。京剧《霸王别姬》中的剑舞、《天女散花》中的绸舞等,虽是纯粹的舞蹈,但又不同于舞蹈表演,他们被应用到了戏曲中,便被剧情化、人物化,具有了人物的性格。不但丰富了人物的塑造手段,对增加戏曲表演的可看性也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
二、演什么样的故事
孔尚任说“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则不传。”中国戏曲在明清时期被称作传奇,戏曲的艺术魅力之一是故事情节的奇特可喜,引人入胜。不仅戏曲,文学、影视都有追求情节曲折多变的特点,但戏曲又有与之不同之处。戏曲观众的审美要求,主要在于情感上的冲击和共鸣,对故事的情节性、人物的动作性等方面的看得不是很重。以至于不少受欢迎的经典剧目往往缺乏激烈的矛盾冲突,并不以故事取胜。比如著名的梅派戏天女散花。有的戏曲剧目巡演故事,但多数是以歌舞的方式,比如林冲夜奔、游园惊梦等,歌起则舞起。
所以,戏曲追求的其有两种含义,一是所奇在事,在于演故事中罕见或不大可能出现的奇异事件;另一种则不奇在事,而奇在情,并且还是“事愈实,则愈奇”,戏曲追求的是“情奇”演的就是这种蕴含着情奇的故事。
三、故事怎么演
中国戏曲讲故事是以诗、歌、舞混合整一的方式来演的,用唱、念、做、打的动作展现出来的,基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戏曲的“唱”决定着戏曲表演的高下,既然戏曲试唱的艺术,那么唱腔就显得极为重要。唱腔构成了戏曲音乐的主体。是戏曲的曲调和唱段,不同的戏曲,不同的戏曲流派,唱腔会千差万别。王老师通过让我们欣赏《贵妃醉酒》,感受梅兰芳先生如何演绎杨贵妃情感波动下的各种状态同时感受梅兰芳先生唱的韵味。
戏曲中“念”是指戏曲中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也是一种经过音乐化处理的艺术语言,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念”分为“散白”和“韵白”, “散白”指与日生活中的语言比较接近,但在节奏、音调上都日唱语言夸张,能体现各地方言的语音美。京剧的京白、昆曲的苏白及其他地方戏曲的方言白,都属于这一类;“韵白”的字音和声调更夸张,高低起伏、抑扬挫,节奏感更强,韵律感更鲜明,更接近于歌唱。与日常语言的距离已经很远了。
“做”是戏曲表演中动作的舞蹈化。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表演,戏曲的各个行古在“做”上都有不同的要求。
“打”是舞蹈化了的武术,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艺术提炼,有很强的观赏性,
中国戏曲是与歌舞演故事,将婉转的唱腔流转、入股的念白、婀娜的身段、威武的打斗以及典雅的唱词,都完美地统一在了戏曲的表演之中,并建议讲述故事,抒发感情,塑造形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