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怎样设计会更好的融入科学史,下面这个例子怎么样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阐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能够说出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内容和意义。
3.能够认同科学家们为科学研究而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思路
科学史创设情境 |
→ |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
→ |
科学史观点 |
→ |
进行总结和当堂检测 |
三、教学过程
活动任务 |
活动目的 |
||||||||||||||||||||||||||||||
基于课前准备的完成,展开课堂活动,选择1-2组优秀成果进行课堂展示 教师:英国物理学家胡克(Robert Hooke)在1665年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放大倍数:40-140倍)观察了栎树皮的薄片,看到了纤维质的细胞壁,他把自己看到的类似蜂巢状的结构命名为cellar(小室),胡克完成和发表的《显微图谱》中出现了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后来英文cell被中文翻译为“细胞”,人们也就认为细胞是胡克于1665年发现的。后来,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更好的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活细胞(动植物和原生动物),且在1674年观察鱼的红细胞并描述了细胞核。从以上两位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学生:科学的发现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两位科学家的观察和研究都需要用到显微镜。 教师:也就是说,一般肉眼是看不到细胞的,需要显微镜的帮助。下面给大家展示一组细胞(动植物细胞),你们发现这些细胞有什么异同? 学生: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中还有细胞壁。 教师:观察大肠杆菌的细胞模式图,它与前面的细胞有什么异同? 学生:它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等,但是它没有细胞核! |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整理“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等相关资料: (1)4-6人一组,并推选出学习小组,分工布置任务。 (2)布置任务要明确到个人,小组长监督和分配任务,收集资料的人物、时间、背景、内容、意义,并将收集到的资料筛选、整理制作成课件或剪切成5-7min的视频给大家展示。 (3)教师布置课前准备的任务后要随时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2、基于学生对相关科学史内容的了解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以及其对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学习。 (1)概念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代表 (1)原核生物两大诶群:蓝藻和细菌 (2)真核生物包括: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动物 4、课件展示思考问题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点(拟核、染色体、细胞核等)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相同点(细胞膜、核糖体、DNA和RNA等)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
||||||||||||||||||||||||||||||
↓ |
↓ |
||||||||||||||||||||||||||||||
教师:现在,给大家5min时间,小组进行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
|
5、小组成员思考、讨论并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评价,同时将问题的正确答案以课件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呈现,并以蓝藻和细菌为例展开介绍原核生物的特点: (1)蓝藻(蓝细菌):颤藻、发菜、、念珠藻等。 (2)细菌有寄生、腐生和自养型;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蓝藻和细菌都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细胞膜、核糖体、DNA(裸露的环状DNA)、RNA等。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为: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通过问题的解决和展示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
||||||||||||||||||||||||||||||
↓ |
↓ |
||||||||||||||||||||||||||||||
教师: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不同,表现了细胞的多样性,在列文虎克用更好的显微镜观察到一些活细胞的同一时期,对细胞观察的资料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此后长达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人对细胞进行一个科学的概括。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其发表的《植物发生论》中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论文《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中提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他们共同提出了著名的“细胞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很大地推进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细胞学说主要是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学生: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性! 教师:是的,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结构,具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表现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学生2: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推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学生3:细胞学说提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教师:通过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学习,大家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有什么感悟? 学生: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
6、学生阅读“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资料,学习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和内容,认同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细胞学说的内容;魏尔肖对于细胞学说的补充;细胞学说的意义): (1)从科学家们的角度介绍:维萨里→比夏→虎克→马尔比基→施莱登→施旺→耐格里→魏尔肖…… (2)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介绍: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 (3)从科学实验的角度介绍:解剖人尸体→观察死细胞→观察动、植物的活细胞→观察受精卵的分裂…… (4)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8、细胞学说提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推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9、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发现和观点,感受科学家们的认真态度和为科学研究的大无畏精神。 |
||||||||||||||||||||||||||||||
↓ |
↓ |
||||||||||||||||||||||||||||||
教师:板书本节知识网络结构图,并组织学生进行当堂检测,要求独立完成本节配套资料上的题目并进行批改。 |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该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纠正。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