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学术著作是作者根据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是关于某一领域专门的知识与学问。学术著作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在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上,就需要有一些变化。
阅读学术著作之前,首先要了解著作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其次,要抓住著作所研究的学术问题。翻开本单元的内容,大家就会看到关于《乡土中国》这本学术著作的两段介绍,阅读之后,我们就能明确:这是一部由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尝试回答的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社会学著作。
下面,让我们结合课本上的“阅读指导”,从“为何读”、“读什么”和“怎么读”三个方面一起来探索一下这本书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何读《乡土中国》。
同学们会发现,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书,一定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书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我们自身的阅读预期。
《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价值,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手上的出版物附带的序言、后记、前言、导读等部分进行了解。首先是费孝通先生所写的重刊序言和后记,一定不可以浮光掠影地“翻”过,因为这是解读这本书的一把登堂入室的钥匙,对于我们走进这本书有重要意义。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讲稿,他根据自己所认识到的中国乡村社会,凭着扎实的学识和初生牛犊的闯劲,不断探索着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了这本书。阅读序言,我们可以了解到全书的写作过程、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还可以了解到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位了不起的社会学家的治学品质和探索精神。
此外,阅读一些评价导读类的文章,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这里,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赵旭东教授所写的一段评价。
《乡土中国》一书的初版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是阅读他的人却不分年代和学科的与日俱增,年轻的人从此种阅读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由此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会为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所左右;年长的人在此阅读中会感同身受地领会中国社会自身的变与不变的辩证。……不同学科的人,只要他们一触碰中国的研究,只要他们想去探寻中国存在何以可能,还有中国的文明以及文化何以可能,所有这些问题的询问都会使他们很快地远离自己学科的那些教条和定律,而会令他们感到惊讶地找寻到《乡土中国》……
任何人,要想了解中国,研究中国问题,都绕不开《乡土中国》这本书。从课标要求上来讲,我们同学作为高中生来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预期,首先也是要通过它,进一步地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
另外,了解作者的经历和相关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是整本书阅读的一贯方法,我们也要继续用起来。费孝通先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也有着很多不平凡的经历。了解他的经历,对同学们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很有帮助。
在这个准备的环节里,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在阅读正文之前做好准备,明确阅读预期。
活动1:阅读《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后记”、“附录”等内容,为下面这张“知人论世”图“添枝加叶”,让它 “枝繁叶茂”。
   
活动2:阅读推荐的资料,也可以自己额外查阅资料,了解费孝通先生的生平经历,在小组内分享一个打动自己的片段,说一说自己的感想。(推荐阅读资料:陈心想:《高中生如何阅读<乡土中国>》李昇明:《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
活动3: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与贡献,模仿下面《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形式,为费孝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200字左右。
【样例】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颁奖词】
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信同学们完成了以上的学习活动之后,一定会对《乡土中国》产生很多属于自己的阅读期待。
下面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乡土中国》读什么。很多同学会说,小说要读情节,读人物,品语言,领悟作者借助情节和人物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对!这是由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类型决定的。那么,学术著作又应该读什么呢?这其实也是由学术著作的特点决定的。
课本的阅读指导中指出:学术著作大多追求的是在相关领域或者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造,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因此,说简单一点,学术著作读什么?就是要读概念,读观点,读逻辑。
首先说说读概念。
如果把学术著作比作一座大厦,那么概念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无概念,不学术。不弄懂书中基本概念,就无法读懂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差序格局”,理解这个概念是我们读懂这本书的关键。当代著名的社会学者郑也夫教授在《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一文中指出,“差序格局”这一术语“是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其次说说读观点。
观点是对事物的判断,在逻辑学上,也被称之为“命题”。学术著作,就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或者对问题的解答。翻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第一句话“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就是一个判断,就是一个由作者提出的观点。可以说,全书就是由很多个观点及其论证组成的一个体系,共同来回答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核心问题。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每读一段或一章,都应该读出作者的观点与判断。当然,对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还可以进行反思与批判。
最后,我们来说说读逻辑。
一个观点是否成立,一是要看它提出的依据是否正确充分,二是要看它论证的逻辑是否科学合理。学术著作其实就和我们写作的议论文一样,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来组成的。因此,每读到一个观点,我们就需要认真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逻辑展开论证的,所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是什么,是否可靠和充分。甚至,还可以关注作者的观点是从什么样的现象或材料中提出来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每个部分的逻辑链条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一本学术著作而言,概念和观点很多,而且若干概念和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作者思想观点的逻辑框架。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最终梳理出这个逻辑框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全书的内容,理清作者的研究思路。
《乡土中国》由十四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整体把握全书的概念、观点和逻辑,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可以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一个支架。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阅读本书的时候填写这个表格来增进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活动4:阅读《乡土中国》,边读边完成下面的表格。
还可以在第二遍或者第三遍阅读之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这本书的整体逻辑框架。
活动5:读完全书,同学们可以尝试用下面这样的思维导图,勾画出这本书整体的逻辑框架。
我们要始终牢记:《乡土中国》是一部回答“中国的基层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的学术著作。阅读此书,首先读的就是作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以达到“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个目的。因此,只要抓住了概念、观点和逻辑,我们就能大致把握住全书的主要内容。
知道了为何读,读什么之后,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乡土中国》怎么读”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怎么读一本书,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作为一本学术著作,顺序阅读是完整把握全书内容的必要方法。常言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正的好书,读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尤其是学术著作,只读一遍肯定是不太容易读懂的,需要反复阅读。一般来讲,至少可以读上三遍。每一遍阅读,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泛读,有泛读的策略,比如跳读,简单的圈点勾画!精读有精读的策略,比如抓概念、理逻辑、画导图、搭框架等。在这里,要重点给大家推荐的是任务驱动策略!这个策略在每一遍的阅读中都可以使用。所谓任务驱动,简言之,就是在阅读之前,先给自己明确一些任务,设计一些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在后面的课程中,老师们就会用这种方法,为同学们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引领同学们一起深入地研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希望同学们一方面力争读懂《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有效经验。
|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