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昆明的雨

杜雪燕2023/11/24分类:教学设计

16《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爱昆明的雨的感情。  

【重点难点】

感悟平淡的语言中的不平淡,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1.邪(bì) 2.鲜yú) 3.连绵不断

4.篱笆lí ba) 5.子(jùn) 6.格调

7.鸡zōng) 8.黄鸡(mèn) 9.zhà)

11.张目结舌 12.红(chì) 13.缅甸miǎn diàn)

14.暮年 15.绿yòu) 16.密匝(zā)

17.情味 18.苔痕

◆词语释义

1.鲜腴:新鲜肥美。

2.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

3.乍:①刚刚;起初;②忽然;突然。

4.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5.密匝匝:状态词。很稠密的样子。

.名人语录,引入新课

[名人语录1诗人汪国真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名人语录2汪曾祺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去看一看“昆明的雨”在作者心里镌刻了怎样的记忆。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听读课文,文中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下面的句式来概括。

示例:一幅题字书画

预设:一次雨季回想、一个民间风俗、一碗菌子美味、一则从容笑话、一个杨梅女孩、一盘缅桂香花、一对热情母女、一次雨中小酌、一幅酒店小景、一首情味小诗。

[问题]上面总结的这些内容直接表现题目的内容是哪些?

明确:一次雨季回想,一次雨中小酌。

[问题]文中直接描写“昆明的雨”是第几自然段?昆明的雨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3、4、5、6段。(学生齐读)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问题]其他各处都看似无关,实则有关。所有内容都想表达什么情感?(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小结: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细读探究,品味语言

[过渡语]难道本文作者仅想表达“我想念昆明的雨”吗?下面就让我们细细感悟平淡语言中的不平淡,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学生活动一]朗读并品析一个平淡的字。“极”字。

⑴“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鲜腴。

⑵“昆明仙人掌多,且肥大。

⑶“昆明菌子多。

备课:“极”是程度副词,十分,很的意思。作者对昆明的雨及昆明的雨中植物的盛赞,非常之喜欢才会用这种程度的副词。

[问题]文章还有类似的字词吗?

预设:

⑴“浓”:⑥段“昆明的雨季,是绿的。⑧段“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无可方比。

⑵“最”:⑧段“最多,也便宜的是牛肝菌。

⑶“家家”:⑧段“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⑷“连……都”:⑧段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可以有一碗。

⑸“无可方比”:⑧段“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⑹“满”:⑩段“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⑺“很”:⑤段“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舒服。⑧段“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好吃。

⑻“过分的、近于夸张的”:⑥段“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问题]这些表示程度的词怎么朗读呢?(重读,读出欣喜、怀念、赞美之感。)

[补充背景材料]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晚年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学生活动二]朗读并品析一句含有“比喻”修辞平淡的话。

预设:

⑴第⑧段:“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⑵第⑧段:“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

⑶第⑧段:“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⑷第⑨段:“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⑸第⑨段:“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问题]这些比喻具有什么样的特色?从中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情感?我们如何朗读呢?

明确:这些比喻都是将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喻体,明白易懂,又具有生活趣味。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朗读时,要读的生活化,读出喜爱之情。

[学生活动三]朗读并品析一句含有“对比”写法的平淡的话。

预设:

⑧段:“青头菌比牛肝菌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⑧段:“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与“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⑨段:“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⑩段:“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

[问题]这些对比句除了掩饰不住对昆明的雨季的菌子、果子、树的长势旺盛、硕大的赞美之外,还表达了什么?

[问题]可重点分析一下“格调”以及为何强调“中吃”与“中看”的问题?怎样读好这样的对比句呢?

补充背景资料:

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汪曾祺《泡茶馆》

备课:这里作者旨在强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格调,无论是作为菌子被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还是作为人,一定要做那种“哪怕不中看,也要中吃的”。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文情怀,内外兼修固然好,但退而求其次时,我们要坚定的选择宁修内,勿求外。保持初心,坚定内心。正如他自己所说:“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

[学生活动四]朗读并品析一段记叙的事。

⑨段:“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杨梅——’,声音娇娇的。”

备课: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仿佛空气都是柔美的了,苗族女孩与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构成一幅自然、和谐、优美的风景画。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⑩段:“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备课:这个场景的选取颇具生活情味,一“怕”一“送”,写出了女房东的淳朴与善良,所以“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这里“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作者被女房东的善良打动了。

段:“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昆明雨季里的景物让我想念,昆明雨季里的人是否也让作者无法忘怀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想念的是昆明的淳朴的民风、温暖的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安然。表现作者爱昆明的雨、爱昆明、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情怀。

 

.回顾全文,品析构思。

[问题]平淡构思中的不平淡。思考后,自己谈谈感受。

内容    结构        别样的味道

一幅题字书画(引子)   由画入文,出人意料

一次雨季回想(直接)   直白如话,恬淡悠远

一个民间风俗(承接)   风土人情,热爱生活

一碗菌子美味(间接)   佳肴菜蔬,皆有情致

一则从容笑话(插叙)   跳捡鸡枞,平添乐趣

一个杨梅女孩(蓄势)   如花女孩,柔和倍增

一盘缅桂香花(借物)   长势喜人,香气沁人

一对热情母女(喻人)   热情分享,民风淳朴

一次雨中小酌(情境)   乡愁陡增,借酒消愁

一幅酒店小景(环境)   安宁如鸡,木香如织

一首情味小诗(心境)   首尾诗画,彰显文化

资料链接:

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文学语言不像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汪曾祺

 

.课堂寄语。

汪老的作品看似闲话家常,其实写出了绝美的景致,独特的味道、健康的人性和向上的民族精神。最后,我们一起来诵读汪老写的这首小诗,再来感受昆明雨季的美。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就像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