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晁红岩2024/6/11分类: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导航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
夏朝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启继位后,打破禅让政治传统,实行世袭制 |
商朝 |
实行内外服制,已经有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吏 |
2.西周政治制度
管理 体制 |
实行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受封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
基本 特征 |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① 相结合 |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制度 |
内容 |
皇帝制度 |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
三公九 卿制 |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② ,最后由皇帝裁断 |
郡县制 |
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
文书行政 管理制度 |
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③ 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君主专制的演化
汉朝 |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了外朝丞相的权力。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
隋唐 |
实行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宋朝 |
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④ 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
元朝 |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
明朝 |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 |
清朝 |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2.中央集权的演化
汉朝 |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魏晋南 北朝 |
主要是⑤ 、郡、县三级制 |
隋唐 |
隋至唐初实行州、县二级制,后来变成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
宋朝 |
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
元朝 |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
明清 |
明初废行中书省,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时期⑥ 成了一省长官。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
知识拓展
1.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质
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2. 隋唐五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1)地方行政制度由州(郡)、县二级制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制。
(2)以强化户籍管理为中心。
(3)出现割据型藩镇。
3. 元朝行省与郡县的区别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是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地方大部分设置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接统治。
4. 朝议制度
秦汉时期建立的一种由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5.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及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存在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在秦朝正式建立,在西汉得到巩固,隋唐得到发展并不断完善,北宋时期加强,元朝出现新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顶峰,1912年结束。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地方听命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于皇帝,皇权至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息息相关,这种政治体制利弊并存,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历史发展,但在一定时期内又阻碍了历史发展。正印证了学习历史要用辩证法的眼光看待发生过的每一事件,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达标检测
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君主权力受到民众的限制 B. 原始民主仍有一定影响
C. 民众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 D. 早期君主制度尚不完善
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B. 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场影响
C. 久远古书文献相互矛盾难以考证 D. 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
3.有学者指出,商代王位继承有两条原则:一是按照“子以母贵”的原则,“把非正式配偶,即庶妃妾所生的子排除在王位继承以外”;二是“在有王位继承权的兄弟中,将长子置于特殊的地位”。据此可知,商代( )
A. 宗法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 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
C. 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 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4.西周为避免“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的局面再次出现,进行了“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的制度设计。西周的制度设计( )
A. 削弱了诸侯势力 B. 蕴含着大一统思想
C. 实现了权力集中 D. 促进了周文化传播
5.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
A. 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 君主专制是宗法向政治延伸的必然结果
C. 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 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奠基石
6.下图是西周重要封国的位置图。据图片可知,西周对封国的安排旨在( )
A. 形成地方势力间的制衡 B. 加强西周的中央集权
C. 防范夷狄的入侵与袭扰 D. 确保王族内部的和谐
7.秦汉时设朝议制度,遇军国大事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 )
A. 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 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