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琵琶行》教学设计
马莉敏2021/10/27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琵琶行》 |
||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白居易生平及其文章写作背景。 2.梳理文章结构 3.结合注释理解小序的大意。(重难点)
|
|
课时安排 |
第1课时(共3课时) |
|
学习过程 |
|
|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三)知识储备 【乐府诗】本文属于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文言积累】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常用说法: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 授予官职. 擢: 提升官职.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 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的地区. 黜: 免去官职. 去: 解除官职. 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也指官员辞职归家。 (四)基础检测 1、给下面加粗字体注音。 铮铮然( ) 贾人( ) 悯然( ) 转徙( ) 荻花( ) 霓裳( ) 琴瑟( )( ) 琵琶( )( ) 钿头( ) 六幺( ) 呕哑嘲哳( )( )( )( )
2.解释下列画横线词语含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听其音,铮铮然 古义: 委身为贾人妇 古义: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古义: 是夕始觉有迁谪之意 古义: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⑴听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语气。 ⑵指名朗读,师正音。 ⑶老师指导朗读断句。
四、合作探究 (思、议) (15分钟)
(一)请结合文意,说说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二)把握梳理课文结构,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 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 (2分钟)
六、课堂检测(5分钟) 1.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 2.完成《作业与测评》79页第五题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