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登高

赵新伟2021/9/28分类:教学设计

登高

一、新课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

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你听了这篇小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清、悲凉。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二、朗读诗歌

找一名同学朗读诗歌,听朗读带,齐读

三、走进诗歌,鉴赏诗文

问题(1)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悲”

问题(2)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    前四句。

问题(3)前四句也就是首颔两联,写了哪几种意象?每个意象的特点又是什么?表现了语言的什么特点?

问题(4)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摹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

问题(5)古人写诗都讲究练字,下面咱们就从炼字的角度来分析前四句诗,你认为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儿?也就是说这个字写了什么样的景,传了什么样的情,有什么妙处?

1)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2)天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啸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3)沙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4)鸟飞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5)无边落木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这写出了秋景的萧索。

6)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

问题(6)那这些景物描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清冷,寒凉,凄清,苍凉,萧条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秋天衰草凄迷,落叶飘零的萧瑟景观。中国的文人面对梧桐一叶而有天下知秋的遥想,杜甫也不例外。看到眼前的秋景,不禁将心中情与眼前景合二为一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说这种手法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情景下,诗人不禁心生悲凉,面对眼前这萧瑟的秋景,作者悲的是“自然之秋”。

“忧国忧民”为世人所知的大诗人杜甫难道悲的仅仅是“自然之秋”吗?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是写登高所感。

问题(7)咱们来看看诗人想到了什么?

万里——指远离故乡。

——说明作者经常在外漂泊。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在外漂泊八年了。做客他乡,四处漂泊,自然让人心怀愁绪。

百年——晚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5岁了,他是58岁去世的,又体弱多病,在重阳节这一天,不能会亲访友,不能家人团聚,显得格外的孤独。

读了这一联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身患重病,面色愁苦的老人,站在高山之上凛冽秋风中。

问题(8)读了这一联诗,给你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孤独、愁苦,寂寥等。

身世飘零,百年多病,风烛残年,有如萧萧落叶,已经走入人生的尾声,所以我们说作者悲的还有“人生之秋”。

问题(9)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杜甫在登高时有这种感受的呢?

艰难——国家艰难,战乱连连,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些几乎伴随了作者的一生。此时的杜甫是既忧国又忧民,还忧己。我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有这样一个处世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杜甫,无论穷达皆是兼济天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恨——极度遗憾,遗憾的是“繁霜鬓”,遗憾自己老了,不能为国效力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10)读了这一联你是什么感受?

明确:无奈。

咱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国家正处在乱世之秋,一步步走向衰败,所以,我们说作者悲的还有家国之秋。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那么全诗抒发了什么情,请同学总结一下?

明确: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中,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和层次井然的章法,触情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丰富深沉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教师总结:

1、我们来看,从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再到家国之秋,是层层递进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既是自然之秋,又是人生之秋。“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是个人艰难,又是国家艰难。“潦倒新停浊酒杯”既有对人生之秋的无奈,又有对家国之秋的无奈。三悲是互相交织的,回环往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人生、家国,种种悲凉,在此刻就全部交织在一起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除了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咱们再来看一下诗歌的形式。律诗在形式上非常讲究对仗,通常是颔联、颈联对仗,咱们来看这首诗,除颔联、颈联外,首、尾两联也是对仗的,句句对仗。而且句内还有对仗。如“风急”对“天高”,“渚请”对“沙白”。我们说“对仗工整”,这也是它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一个原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3、剖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上一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一篇:《琵琶行》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