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寇晓超2021/9/25分类:教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虽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共同学习。这是一所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中学段的起始段,要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语文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是三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步入阅读课堂,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会写本课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4.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5.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会写本课的重点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3.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提示语,说说自己的学校

●上学路上:早晨,从……上,从……里,从……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进入学校:来到学校,大家……

●在学校里:上课了,同学们在教室里……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放学了,同学们在教学楼前……

●点题抒情: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的小学。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所地处边疆的小学的美。

2.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引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重在读准字词的音节,在讲读课文时应侧重对字词形、义的理解。

坪坝——方言词,一般指平坦的场地。场地与土有关,故为土字旁。

——形声字,米形且声。本义是指米粗糙,故“粗”以“米”表形。引申为精细和毛糙,再引申为粗大。

3.再读课文,指名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它与我们所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感受这是一所地处边陲的小学,校园景色优美,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友爱,学习认真,生活快乐。)

三、再读课文,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可以同桌互读,可以分小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即可。)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说,要说出自己为什么感到新鲜,是否读懂了意思。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2.教师示范书写,重点指导“装、读”这两个字的写法。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带生字的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朗读感悟,又将会有新的发现。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轻声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2)比较句子,体会描写的具体性。

①早晨,从各处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②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通过比较,体会描写不仅要具体,而且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山坡”“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都极具西南边陲山区的特点。)

(3)比较句子,体会“的”字结构的运用特点。

①……走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小学生。

②……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小学生,有傣族的小学生,有景颇族的小学生,还有阿昌族的小学生和德昂族的小学生。

③……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①句过于概括,②句表述赘余,③句运用“的”字结构显得既具体又简洁。通过对该句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的”字结构在运用上的特点。)

(4)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思考:有哪些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中各民族的服装,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体会“绚丽多彩”的意思。)

2.学习第2、3自然段。

(1)请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不同”和“同”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同一词语用肯定和否定的形式出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3)学生读课文,交流文中作者不直接写大家读书的声音好听,而是写各种小动物的表现的原因。(体会间接描写的作用及其情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景想象补充。例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的声音响亮一致、抑扬顿挫……(学生思考讨论。)

(4)下课了,同学们在做什么?操场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朗读有关的句子。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这所小学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交流感受。(热闹、可爱)

(2)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那里的同学上学路上、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3)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深情朗读,点题抒情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所小学有哪些深刻的印象,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校园美丽——小学生鲜艳的服饰,校园里古老的铜钟、粗壮的大青树的枝干、摇晃的凤尾竹的影子……

民族团结——同学们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起做游戏,和睦相处……

生活欢乐——同学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和看热闹……

2.你能说出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吗?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完成练笔

师顺势导入练笔:同学们,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快乐地读书、游戏,你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从下面的场景中选择一个写一写吧。

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大树下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生活欢乐(民族团结) 我们可爱的小学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首先模仿课文的结构形式,并借助有关提示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不光为学习课文内容和了解课文的叙述层次做了铺垫,而且逐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教学中,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有关的生字词,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力图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通过运用比较的方式对词句进行品读,把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结合起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