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晁红岩2025/5/20分类:教学设计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
||||||||||||||||||||||||||||
学科 |
高中历史 |
年级 |
高一年级 |
学期 |
秋季 |
|||||||||||||||||||||||
课题 |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
教学目标 |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末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
|||||||||||||||||||||||||||
教学重点 |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秦统一和秦朝灭亡的原因。 |
|||||||||||||||||||||||||||
学习环节和内容 |
学生活动建议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 )建立统一帝国……一个初步同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
【学习新课】 出示时间轴,订正学案
一、秦的统一 出示材料,结合学案任务一,回答秦统一条件。 1.条件 (1)客观条件 材料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吕氏春秋》 (梁襄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客观: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 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材料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贾谊《过秦论》 都江堰):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 (郑国渠)“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 ——《史记》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2)主观条件 ① 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 个人因素: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③ 综合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策略得当: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过程 出示形势图,完成学案任务二。 (1)灭掉六国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拓展疆域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地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第17页)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概念]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特点是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出示材料,完成学案任务四,总结皇帝制度的特点。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出示图文史料,完成学案任务五 “百代皆行秦政制”,“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一套官僚体制,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官僚体制,开创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基本模式,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通史》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全国推广郡县制 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2)中央垂直管理地方。(3)人治色彩浓厚。(4)家国同构。 出示西周分封图和秦朝疆域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任务六。
(地图分别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第6、17页)
分析郡县制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出示图示,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三。 (2)经济上: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
作用: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巩固了国家统一。 (3)社会: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4.秦统一的意义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任务七 材料1: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 材料3: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 疆域版图 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的局面,建立起幅员辽阔疆域空前的国家,奠定了历代中国王朝的基本版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民族认同 推动了民族交流,华夏族群进一步扩大,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政治制度 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为后世所沿袭。 经济发展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本子目,思考学案任务八和九 1.秦朝暴政 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法严苛。 焚书坑儒 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严重损失 2.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 3.秦朝灭亡(前207年) ①刘邦、项羽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②楚汉战争 【课堂小结】 出示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
出示结语 秦国顺应春秋战国的历史潮流,通过兼并战争快速建立起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疆域、制度、思想和社会经济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秦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六国贵族迅速加入,同时,在秦朝大一统之下,各地文化、心理认同冲突仍然存在,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秦朝走向速亡。这给汉朝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后作业】 完善导学案,完成学案和教材中的练习。 【板书设计】 一、秦的统一 二、秦的暴政与速亡 【教学反思】 1.秦的兴亡是因为军事、制度还是文化? 2.是否有更详尽的秦朝当时史料来了解秦朝百姓、宗室、官僚、商人、六国贵族等对秦朝社会政治的看法? 3.个别设问较深,高一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4.没有课堂练习巩固。
|
回答:什么时候同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
与学案上自己做的时间轴进行核对
回忆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课前带问题阅读教材和学案材料,归纳出答案。
根据秦统一形势图,完成秦统一的过程和拓展疆域的学习
齐读历史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总结皇帝制度的特点。
阅读教材,根据图片概括三公九卿各自职能分工及特点。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并思考相对于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有什么意义?
回忆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图片和导学案,学生归纳完成经济,思想,社会风俗措施。
依据教材16页逐一分析史料,结合PPT材料,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秦朝暴政表现,其与速亡的关系,刘邦击败项羽的原因
课后思考拓展 |
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吸引学生兴趣。
展示秦朝时间轴。构建整体认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利用文字史料,引导学生从主客观方面分析秦统一的条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突破本课难点。
简化设计秦统一的过程和拓展疆域,为秦巩固统一奠定基础。
解读概念,为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奠基,突破重点。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信息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图文材料的能力,感悟我国悠久的政治文明。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巩固措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并结合筠连县是少数民族待遇县县情和班级少数民族学生班情,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素养。
巩固学生认知
为第4课学习作引。
巩固学生认知
简洁明了
为发展性学生提供思考
|
上一篇: 如何写教学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