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季风水田农业
姚伟涛2021/10/7分类:教学设计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不扎实且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了解不深。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训练。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
(2)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教学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发展好农业其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自然差异显著,选择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发展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有广阔季风区的我国水稻种植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对于农业生产相当陌生,基本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因此,需要通过教师展示一些典型农业生产的图片、文字资料和适当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资助探究或合作探究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形成条件。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课程资源: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
教学内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作物、区位条件、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归纳季风水田农业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和工具:
方法:合作探究,案例教学法,引导分析
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
【导入新课】
给同学们展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图片加文字形式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我国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的贡献。
【讲授新课】
一、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阅读“季风水田农业分布示意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季风水田农业农业在世界分布如何呢?
2、季风水田农业形成与这里的气候有何关系?
拓展:气候对我国南方季风水田农业和东南亚季风水田农业影响有何差异?
3、季风水田农业形成与这里的地形有何关系呢?
拓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形都非常平坦吗?
4、这地区人口分布有何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有何关系?
5、季风水田农业形成还可能受到那些因素影响呢?
教师小结:季风水田农业地域形成(课件展示)
二、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该区人口密度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有何影响?
2、田块规模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有怎样影响?
3、水文条件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有怎样影响?
【课堂小结】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总结
用“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来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课堂练习】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析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效果较好,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预习任务:课本P47-49画出重点内容,并填写配套《同步练习》上的知识清单和自主思考预习自测题。
课后作业:《同步练习》课后测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乳蓄业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