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赵新伟2021/9/28分类: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情境导入

写《永遇乐》时,作者已经65岁了。由壮年到了老年,这次,他为什么要登北固亭?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坎坷命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明确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二、背景介绍

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次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三、学生朗读

四、赏析

怀古:我们学过的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人生如梦。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哪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开篇大气,千古具有时代感、历史沧桑感,江山具有现实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曾经,孙权在京口建都。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思考: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舞榭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非但人无觅处,就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能反映他的风流遗失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突出了潇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是作者就想到了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非常钦佩。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这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了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想当年,说明了英雄孙权无觅处,气吞万里的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意图就能被采用,因为辛弃疾提出的关于先收山东,后取河北的战略,和刘裕不谋而合。那么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思考:写孙权和刘裕一详一略,为什么?

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希望能遇到像刘裕一样的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轻易地。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归。封狼居胥: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北顾:许多注本解释为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其实并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诗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作者登北固亭,实一语双关。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tuō) 胄草率出兵北伐。那么韩侂胄草率出兵的结果是什么呢?准备不足,内部分裂,再无岳飞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只落得仓皇而逃。皇帝问罪,韩侂胄成了首席责任人,被问斩。

思考:用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有重过此地之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三年来到南宋,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

思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哪里?

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不山建造的行宫。当年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思考:汉人有如此欢快的场面,作者为什么还不堪回首?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南侵者一直打到瓜步山,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半点战斗气息,这对于志在收复失地的辛弃疾而言,当然是不堪回首

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作者充满担心忧虑:如果再不抓紧时机北伐,那么,北方汉人的人心都会变了,到时再北伐,无疑是难上加难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待我”的急迫感。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考:作者运用廉颇这个典故有何深刻寓意?

①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②廉颇终究因为谗言而未被启用,作者也一样,因此又用廉颇自况,暗示了自己的处境。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谁问”这一感叹!流露出满腔悲愤。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有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词好用典故,那么这首词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

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之情,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有人认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即辛词用典多,有掉书袋的嫌疑;但杨慎认为,《永遇乐》代表了辛词最高成就,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提示: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用事虽多,脉络清晰,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借古抒怀    孙权、刘裕——向往、期望、讥刺

词风豪放 刘义隆——告诫、主张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上一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下一篇: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