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声声慢
赵新伟2021/9/28分类:教学设计
声声慢
【教学要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人生际遇对词作的影响,体会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4.加强默写诵读,感受婉约派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或“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3.13-1155.5.12),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艺术特色】1.倾掳真挚情. 2.熔炼家常语。3. 善用白描法。4. 讲求韵律美。【史学贡献】保存了蔡京主编的孤本《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
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迁(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A.前期:由于家庭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开封市),在东京长大。那时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繁荣。李清照作为大家闺秀,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花灯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她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受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赵挺之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B.后期: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打击和极大痛苦。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时,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改嫁。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当时社会,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在杭州旅居中寂寞地死去。李清照人生经历是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最能体现她的艺术性的代表作是《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二、背景介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研读作品
1、研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读?那位同学给我们试一下?
B、这句话你觉得是哪几个层面上抒发愁情?
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遇如何?该怎么读?
明确:从动作——当时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的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她遗失的金石古玩等心爱之物,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若有所失感觉。
冷冷清清:词人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该怎么读?
明确:从环境——寻觅的东西没有找到,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环境中更生了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冷清,应是轻读、降调。由环境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词人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是怎样的情感?该怎样读?
明确:从内心感受——这里写词人感受沉痛,凄厉。应该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C、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它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地凄凉心境,为全词奠定悲苦愁绝的基调。
这十四字连用七组叠词,这种表达是李清照的首创,历来为词论家所盛赞,称这七组叠字“创意出奇”是“卓绝千古”。音节上轻重相间,抑扬顿挫,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D、学生再读体会此句。
2、探究性学习:鉴赏意象,感受情与景的关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她的愁呢?
A、 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哪些意象?
明确: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B、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淡酒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说是淡酒,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说“浓睡不消残酒”,此时酒力为何如此浓烈?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看来此时酒是浇不了李清照心中的愁了。正像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啊。前期的愁是一种年轻贵族的闲愁,闲愁不痛。前后对比,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晚风 :怎样理解“晚来风急”?它渲染了什么气氛?
明确:由于酒淡,更显风力强劲,环境更清冷。
过雁 :为何说是旧相识?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也写到雁?为何是“正伤心”?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并且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旧时相识”在异地相逢,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花:黄花是什么花?它象征着什么?与《醉花阴》比较
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要迎丈夫一起来赏花,并且要把盛开的菊花折下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
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着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明确:梧桐、细雨、黄昏是惹人愁思的意象。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又凄又冷又愁,寂寞孤独的意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3、再读品悟:齐读,诗人为何而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不是单单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此句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独辟蹊径之笔。前人写愁用词较大,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里化多为少,仅用一个愁字,但如何能包括得尽,有“欲语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试问:谁能解这最后一句蕴含的情感?
明确:
(1)痛——天上人间,各半;
(2)恨——美满姻缘,难全;
(3)伤——半壁江山,沦陷;
(4)悲——偏安一隅,用奸;
(5)苦——形影相吊,孀晚;
(6)愁——漫漫余生,难挨。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有谁愿意这其中的任何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呢?但它们都一连串地落在李清照的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和《醉花阴》比较阅读:。
1、两首词选取的意象有什么异同?
两首词都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醉》词中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慢》词中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的典型意象。《醉》词中的意象够组成的画面是:白天漫长,气候变凉,夜里寒凉,西风不断吹卷窗帘,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现象突出秋的节令特点,含蓄表达自己的愁情。《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醉》词中的黄花,取其外形上雅淡,清秀义,与消瘦的体态相近,品格上酷似作者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醉》词中的酒取其借酒浇愁之意,《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
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相比之下,《醉》词中的风多了几分闲情。
酒的意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古人借酒消愁,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 “李白斗酒诗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酒是“愁”的象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是离愁的化身。]
[秋风意象渲染愁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细雨意象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 梧桐意象: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2、两首词的意境有什么异同?
《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4、两首词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醉花阴》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多白描。
《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直接抒情的。
四、结语 :道离愁,说孤寂,讲悲愁,《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就这样在秋雨淅淅的黄昏,用心中点点滴滴的泪,化笔下字字句句的情,用凄凄惨惨的愁,成就了声声慢的美。本词借景抒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读着它,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是一种凄厉的美!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历练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 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布置作业:1.默写这首词。
2.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声声慢》
上片孤独生活
(1)神态入笔,内心空虚;精神恍惚,如有所失
(3)心境落笔,内心凄怆;命运凄惨,心绪哀伤 悲苦心境
(4)乍暖还寒,身心欠佳;冷暖不定,难以适应
(5)几杯淡酒,难抵风寒;忧愁孤寂,更难消除
(6)过雁旧识,勾起相思;人不如雁,漂泊无边
下片孤苦处境
(1)黄花堆积,词人憔悴;无心堪摘,惜花自谢
(2)守着窗儿,熬到天黑;孤孤单单,寂寞难挨 凄凉心情
(3)梧桐叶落,细雨霏霏;黄昏点滴,滴血流泪
(4)愁绪满怀,如此光景;一个愁字,怎能概括?
上一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一篇:劝学
共 0 条评论